高球人物2017-07-13

傳奇教練李德貝特的帽子戲法

傳奇教練李德貝特的帽子戲法

高爾夫名將尼克‧普萊斯(Nick Price)得知教練和摯友大衛‧李德貝特(David Leadbetter)當選2017年美國PGA年度最佳教練時,驚訝地問道:「他之前從未當選年度最佳教練?」

答案是否定的。

儘管李德貝特教授的高爾夫名將多於史上任何一位教練,包括普萊斯、尼克‧佛度(Nick Faldo)、厄尼‧艾爾斯(Ernie Els)、高寶璟和魏聖美,超過50年的教學生涯出版了八本球技教學書籍,並且在全球創立超過30所高爾夫學校,但是他的成就一直未獲得美國PGA的肯定,直到現在。現年65歲的李德貝特將於2017年11月1日的PGA年會上獲得這項遲來的榮譽。

李德貝特的教學生涯有成功(尼克.佛度、蘇珊.彼得森)有失誤(查爾斯.霍威爾三世、魏聖美),他仍然熱衷於高爾夫教學,但是對教練這個行業的轉變頗不以為然。

回顧1997年10月,手風不順的大衛.李德貝特在倫敦郊區的Foxhills球場舉行的歐洲巡迴賽資格賽最後一輪後九洞苦苦掙扎。對這位來自羅德西亞(現在的辛巴威)的瘦高英國佬而言情況頗為不妙,直到par-4第12洞8號鐵桿上果嶺直接進洞,然後接下來兩洞連續博蒂,才起死回生。突然之間他又看到希望的光芒,只要能夠在par-5第18洞抓鳥,即可進軍歐巡賽。

「我緩攻至果嶺前方90碼處,然後用挖起桿將球送到距離洞口五英尺之處,」李德貝特坐在奧蘭多冠軍門高爾夫俱樂部他的教學中心舒適的椅子上回憶說,仍然聽得出明顯的南非口音。「那是一記上坡推球,我推得完美無缺。至少我感覺如此。但是它從洞口涮了一圈朝我滾來。於是我以一桿之差未能取得參賽資格。那是決定我人生方向的一刻。如果那球推進,我的人生將徹底改觀。不過更有可能因而避免損失大把銀子,以及少受點活罪。」

儘管李德貝特對受挫的職業球員生涯淡然以對,但是如果那記五英尺推球應聲進洞,20世紀最後20年高爾夫教學勢必朝另一個方向發展,尼克.佛度(Nick Faldo)、尼克.普萊斯(Nick Price)和厄尼.艾爾斯(Ernie Els)等名將的高球生涯能否順利開展也在未定之天。

那場決定命運的資格賽後不到兩年間,優勝者山迪.萊爾(Sandy Lyle)已榮登歐巡賽獎金王寶座,滿懷改革抱負的李德貝特先是在約翰尼斯堡的休頓高爾夫俱樂部(Houghton GC)以及辛巴威首都哈拉爾的華倫丘高爾夫俱樂部(Warren Hills GC)教球,然後出任英格蘭諾桑普頓史塔佛頓公園高爾夫俱樂部(Staverton GC)首席球師。「我甚至說服會員在練習場付費擊球,這在英國是破天荒之舉,」他說。兩年之後他前往美國佛羅里達州的Grenelefe Resort負責安迪.賓恩高爾夫工作坊(Andy Bean Golf Studio)的實際運作。

李德貝特高爾夫教學口碑從這棟位於練習場盡頭僅能容納數人的小木屋慢慢擴散開來。起初他的學生都是來自非洲的老朋友──普萊斯、大衛.佛洛斯特(David Frost)、馬克.麥努提(Mark McNulty)和丹尼斯.華生(Dennis Watson)──但是越來越多前途似錦的職業球員服譍於身體「大肌肉」主導的揮桿理念。

輔導普萊斯有成令李德貝特首度在國際間聲譽鵲起。1981-82年冬季,李德貝特幫助普萊斯大幅改造雙手主導的揮桿動作,幾個月之後,這位辛巴威選手差一點拿下在Royal Troon球場舉行的英國公開賽勝利。不過輔導尼克.佛度(Nick Faldo)才真正讓李德貝特聲名遠播,或是惡名昭彰,視你詢問何人的意見而定。

「1984年間我的揮桿一直狀況不佳,」佛度回憶說。「我在南非太陽城請大衛幫我看一下揮桿。我對他之前教導尼克普萊斯、大衛.佛洛斯特和丹尼斯.華生的成效印象深刻。他是第一個對我這樣說的教練:『你只要做這個、這個和這個,就可以矯正過來,一切都會沒問題。』他指點我明確方向。」

「但是六個月後我在國殤日紀念盃高球賽真的受夠了。Muirfield Village第12洞救命的攻果嶺擊球失誤。於是我請大衛幫我從根本矯正揮桿。」

佛度和李德貝特的合作或許不如漢克.哈尼(Hank Haney)幫助馬克.歐梅拉(Mark O’Meara)改造揮桿那般受到矚目,但是卻永遠改變高爾夫專業教練的地位以及球員和教練的關係。

「我想我的話令尼克大感震驚,」李德貝特說。「我告訴他,他擁有1960和70年代的經典揮桿:膝蓋動作大、收桿高、幅度大的倒C形。他擊球的飛行狀況不是很好,倒旋量太大,就連1號木桿也不例外。一碰到逆風就向上飄升。這種球路根本不可能在英國公開賽奪魁。」

在佛度採行李德貝特的揮桿理念之前,大多數頂尖球員都是憑感覺揮桿,本身即是揮桿高手的教練都是按照自己的揮桿法教導其他高手。這類「揮桿系統」最好的情況是穩定度不足,最糟的狀況是全然不可行。

「我認為大衛.李德貝特創造了高爾夫史上最大驚奇,」前PGA巡迴賽職業球員布蘭德.張伯利(Brendel Chamblee)說,他目前是高爾夫頻道的熱門球評。「他有時會因為輔導魏聖美和其他球員成效不彰而受到責難。這實在有失公允。這傢伙讓一位從未在四大賽勝出的球員(佛度)陸續拿下六場大賽勝利,還讓另外一位從未在四大賽勝出的球員(普萊斯)拿下三場大賽勝利。他將一位平庸的球員轉化成傳奇名將。在此過程當中,高爾夫教練也從僅供糊口的工作轉變成五星級熱門行業。」

然而成功並未立即到來。佛度和李德貝特整整花的兩年以及25萬次擊球才完成揮桿改造,為日後拿下六場大賽勝利奠定基礎,過程備嘗艱辛。

「或許我太過天真,」李德貝特說,感覺有點餘悸猶存。「我從未想過失敗的後果有可能會毀了我的教練生涯。有一段時間我成為眾矢之的,因為尼克從歐洲No.1球員淪為勉強在比賽晉級。」

不過事實證明他們是最合拍的球員教練組合。第一次正式練習之後不到兩年,佛度就贏得1987年西班牙公開賽勝利。兩個月後在Muirfield舉行的英國公開賽再添一勝,最後一輪連打18個par,第18洞5號鐵桿紮實擊球攻上果嶺邁向最後勝利。憑藉著佛度這套高穩定度揮桿,李德貝特從過街老鼠搖身一變為高爾夫揮桿大師。

佛度的職業生涯如日中天之際,李德貝特也隨之水漲船高,他的第一本著作「The Golf Swing」賣出將近50萬冊,打著李德貝特名號的錄影帶、DVD、高爾夫學院和各種輔助器材相繼問世。過不了多久,幾乎每一位一線球員都聘請一揮桿教練,使得全球各地的巡迴賽練習場變得格外擁擠。

「大衛是第一位3M教練,結合揮桿方法(Method)、行銷(Marketing)和金錢(Money),」另一位著名教練彼得.寇斯帝斯(Peter Kostis)說。「他研究出一套揮桿方法,而由他以及經紀人賣力行銷,最後轉化成金錢收入。於是每一位教練都開始推出自己的揮桿方法,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在此過程中,因材施教的傳統蕩然無存。換成是球員必須勉強自己去迎合教練傳授的揮桿法。」

「我不知道這是好還是壞,」寇斯帝斯說。「沒有哪一套揮桿法適用所有人,但是每個人都需要一套揮桿法。這是重大轉變。這些年來出現許許多教學『系統』,全都以賺錢為目的。大多數教學系統的個人化程度都距離理想甚遠。」

確實如此,李德貝特的諸多創新和變革有些並未得到認同。隨著佛度的成功,李德貝特的教學和揮桿法被貼上「技巧派」的標籤。在某些人眼中李德貝特宛如包著糖衣的毒藥。

查爾斯.霍威爾三世和魏聖美是批評者最喜歡列舉的例子。兩位都曾經被視為大賽冠軍的不二人遠,但是到目前為止都毫無建樹。

「我仍然認為魏聖美潛力無限,」李德貝特堅稱。「所謂的神童長大後略微落漆並非不尋常的情況。她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起因除了揮桿缺失之外,還牽涉到其他因素。」

「我必須為魏聖美戰績不佳負責嗎?不盡然如此。我只是大團隊中的一員。此外,她仍然擁有另人驚豔的特質,可以打出其她女子球員無法辦到的球路。不過推桿是她的致命傷。她的態度很消極,嘗試過多種揮桿方式、推桿以及握桿法,但是從未定下來。」

同樣的,李德貝特也不認為球技問題是阻礙霍威爾三世進步的最主要的因素。「查爾斯職業生涯可圈可點,但是並未達到外界的期望值,」李德貝特坦承,他從霍威爾12歲開始教導他,如今霍威爾已33歲,有兩場巡迴賽勝績。「我一直認為他從小的生活圈就只接觸高爾夫並非好事。其他球類運動有助於培養投擲和距離的感覺。但是霍威爾從未接觸。」

「120碼以內擊球一直是他的罩門。他無法『預見』和『感覺』這類擊球。他缺乏完美執行短打的直覺觸感和手眼協調能力。如果他小時候打過棒球,對培養距離感甚有幫助。如果查爾斯擁有路克.唐納(Luke Donald)處理120碼內擊球的功力,他早就拿下六場大賽勝利。」

李德貝特以這些說詞強力反駁他必須為若干新生代球員失敗負責的批評聲浪。我們也不得不佩服他歷經許多挫折之後仍然堅持密切輔導魏聖美揮桿的經神。換做是其他人,可能早就一走了之。

「大衛沒有絲毫卑劣之氣,」普萊斯說,他11歲的時候和李德貝特在羅德西亞的一場青少年比賽同組。「他天性古道熱腸。外界的批評傷透他的心。他盡心盡力教導他人,經常分文未取。他只是希望能夠幫上忙。我經常對他說,就算你是聖人,還是會有人朝你放冷箭。」

普萊斯的看法很有道理。實在沒有理由將一整個世代的錯誤歸咎於某一個人。不過李德貝特也坦承某些他所引發的人事物確實不利於他所鍾愛的高爾夫運動的發展。

「就某種程度而言,我創造了一隻怪獸,」他說,「然而,就算不是出自我之手,也會有其他人為之。布區(哈蒙)和漢克(哈尼)等人至今還很感激我當開路先鋒。是的,他們的確因此而賺更多錢。然而這是大勢所趨。高爾夫教學方法註定會改變。」

張伯利指出,「大衛改變了高爾夫教學產業,造就了一整個世代的巡迴賽教練。然而自1990年以降,職業選手的實力並未顯著提升或彼此更接近,在這23年中,高爾夫球具、揮桿技巧以及球員的體能都呈現前所未見的進步。此外,四大賽和正規巡迴賽54洞領先者勝出比率顯示職業球員的心理素質並未更加健全。這一切都告訴我教練產業太過科學掛帥,變得不切實際。」

一位職業球員被問道可曾考慮求教於李德貝特時說,「我怕怕。」對許多人而言,出球狀況監測器和李德貝特等「先進科技」打造出今日的一線球員,制式科學公式蓋過個人化創意。不過這個看法完全經不起檢驗。

「我更喜愛創意取向的高爾夫打法,」李德貝特宣稱,「我被貼上技巧取向的標籤實在很不服氣。但是外界觀感決定一切。況且今日的高爾夫的確更注重科學。我也會使用出球狀況監測器,但是不會完全仰賴之。高爾夫並非可以完全量化的運動。我不會這麼離譜。」

「外界賦予我們的形象實在很荒謬,」佛度深表同感。「沒有人知道大衛對我的教導許多是透過感覺傳達。感覺系球員揮桿必然怪異是一派胡言。我之所以不斷微調技巧正是為了可以憑感覺揮桿。舉例而言,我利用不同送桿方式在任何情況下增減兩、三碼距離。這是完全憑感覺的細膩動作。」

李德貝特的個性也普遍被外界所誤解。相對於公開場合的嚴肅羞澀,私底下的李德貝特是完全不同的一個人,好友們都知道他喜歡惡作劇以及習慣性遲到。

「只要和大衛相處一段時間就會發現他並沒有外界想像那麼嚴肅,」揮桿教練丹尼斯.普格(Denis Pugh)說,他在1987到90年曾與李德貝特共事。「我喜歡影集野戰醫院中在玩笑和打趣聲中進行生死交關重大手術的氛圍。在那種情況下,笑得最大聲的一定是大衛。」

普萊斯有一次醒來發現臉上被畫了綠色鬍子,手腳指甲也被塗成綠色;南非球員凱文.列文森(Garvin Levinson)在大門外發現一條蛇;另一位南非球員傑夫.霍克斯(Jeff Hawkes)收到一封署名「Titleist」的來信,表明不再供應免費的球桿和球;李德貝特的長子安迪在聖誕節前夕醒來聽到屋頂上傳來馴鹿的腳蹄聲。這些都是李德貝特的傑作。

然而李德貝特和佛度給予外界一板一眼的印象,使得若干有心仿傚的球員飽嚐挫折,甚至把職業生涯都賠了進去。

「李德貝特和佛度開創的學習模式有其缺點存在,」歐洲球員安德魯.柯塔特(Andrew Coltart)說,他在2011年退休時才41歲。「大衛負責解答尼克提出的任何問題,意外形成教授高爾夫揮桿而不是如何打高爾夫的教學文化。練習高爾夫揮桿而不是如何打高爾夫一時蔚為風氣。結果我花了很多時間練習『完美』揮桿。我實在不夠聰明未能及早發現自己已誤入歧途。」

另一位改行當球評的歐洲球員霍華.克拉克(Howard Clark)也經歷相同命運。曾在歐巡賽取得11場勝利的克拉克鑑於佛度的成功而求教於李德貝特,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克拉克終於領悟到步世界球王的後塵永遠成不了世界球王,與其打造新揮桿,不如精通原本已經熟練的揮桿。

「如果可以重來,我絕對不會去找大衛,」克拉克說。「對佛度管用的方法,對我一點效果也沒有。他們將揮桿拆解成個別段落,但是我從未作如是觀。我有我自己的揮桿節奏和腿部動作。但是我希望精益求精。我的球技不錯,距離名將只有一步之遙。我屈服於這個誘惑之下。」

儘管李德貝特和佛度合作13年之久,但是兩人最後也不歡而散。李德貝特因為留在英格蘭家中安慰因老伴過世而哀傷逾恆的母親,未能親臨該年的PGA錦標賽。15年之後,佛度仍然對於李德貝特未知會行蹤頗不能諒解,認為他正在忙著撰寫新書。此後兩人形同陌路。(佛度在確認過李德貝特父親過世日期之後才首肯對本刊談起這段往事。)

「我寫了一封信想向尼克解釋來龍去脈,但是大衛不讓我寄出去,」凱莉.李德貝特說。「長久以來,佛度一直需索無度,但是大衛照單全收。佛度支付大衛的費用從頭到尾都沒有增加過。這倒無所謂,因為大衛經由輔導佛度賺了不少錢,但是從未增加就說不過去了。」

如今凱莉的丈夫和剛開始輔導佛度時並無太大改變。他表示刻意減少輔導職業球員,真正的入室弟子只有蘇珊.彼得森(Suzann Petterson)和魏聖美。之前賺的錢讓他無後顧之憂,得以經常留在家中陪伴小孩成長。

現年61歲的李德貝特仍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不過對於年輕一輩球員的若干行逕頗不以為然,「年輕一輩的心態已然改變。他們希望教練能夠和褓姆一樣照料他們,不願意為自己的球技負起責任,和老一輩的球員大不相同。」

「我樂於教授青少年球員,」他說。「我也不缺贊助商,生活和樂。我已經不無須要每一場巡迴賽都到場,比較起來輕鬆多了。之前我在巡迴賽暢行無阻,但是由於現在教練氾濫成災,許多比賽都已經限制我們的活動範圍。」

只有一件事讓他到現在都還耿耿於懷,那就是Foxhills那記推球:「仍然不相信它竟然沒進。」


好文章與好朋友分享!請分享本文,讓朋友們與您同享新知!

TOP